作者:王禹欣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唐·白居易《对酒五首》
快乐是什么?也许是多巴胺、内啡肽和血清素的上升,也许是对生活的意义感、归属感和成就感的体悟,也许是对自我的超越、对更高目标的追逐……
简而言之,快乐是一种热情洋溢的、高能量的情感体验,是那抹“不自觉绽放的微笑”。美学特质能够激发情绪,而快乐是其中最常见的情绪之一。无论是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音乐,还是置身于自然美景中,美学体验能够激发感官愉悦,触发愉悦感和满足感。
可以说,快乐是美学体验的核心结果,美学是快乐的触发器。两者是既相互独立、又在许多层面交织在一起的概念。在《快乐美学》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收集活力、丰裕、资源、和谐、嬉戏、惊喜、超然、魔力、欢庆和更新等十条令人感到快乐的视觉元素,同时援引心理学、神经科学领域的新研究,来探寻“快乐的美学原理”,阐释快乐美学如何改变人们的思想态度、行为表现,从而带我们踏上了一场追寻快乐的旅程。
你知道吗?人类可以清晰分辨多达700万种色度,具有突出的视觉能力,这是我们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更加突出的生物学特性。在远古时期,不同颜色与食物和生存高度绑定。而经历了漫长的进化,涌动的光和色能激发我们对于不同美学概念的直接体验,进而左右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醒目的色彩、满目的珠宝、多元的设计,能带给人们关于“丰裕”“活力”的体验;对称的瓷器、整齐的舞蹈、精美的裁剪,又能带来对于“和谐”“有序”的感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我们换掉家里的一个突兀的摆设、或者今天穿搭得赏心悦目,都能让人打心眼儿里快乐。
这也证明了,对美的元素的追求,镌刻在我们的基因密码里。一座城市、一段记忆、一颗种子,都能够因其所拥有的彰显“生命力”的元素,辐射出振奋人心的力量。例如,鲜花的出现往往象征着种子的成熟和食物的丰收,也就与“更新”和“富饶”具有强关联性。渐渐地,“鲜花”的意象从最原始的概念中被抽离出来,变成了一种符号与象征,让我们本能地感受到希望与期待。更进一步来讲,繁茂的植物所拥有的蜿蜒的曲线,也能让人感觉到愉悦和蓬勃,在我们的生活中触发更多关于美、表达美的灵感。
这一切当然也是基于生物学基础的。例如,当一个人身处在大自然之中,大脑密集思考问题的前额叶皮质的血流量就会减少,带来心态上的放松。作者提到一个小细节,就是某天她在一个半年未穿过的大衣口袋中忽然摸到先前在海边捡拾的贝壳,蓦地感到非常惊喜,仿佛是收到了一份来自自己的礼物。也许在那一刻,我们心理收获的情绪价值转瞬即逝,看似没什么实用性;但这样小小的积极情绪会逐渐积累,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直至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充足的精神给养。
这样的快乐也是具有感染力的。例如“嬉戏”这个概念,就包含着人和人之间的朴素互动。无论是社交礼仪层面的微笑、逗趣、击掌,还是一些看似“无所事事”的日常休闲活动,都是哺乳动物之间建立起非暴力、充满信任的原始交流的重要信号,也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又如“欢庆”这样的概念,也包含着“与人群同步”的意味。规定特定日子、使用特定物品、采取特殊仪式进行的庆祝活动,不仅包含有吸引人们注意力的视觉中心,还具有鲜明的标志性,都有力于引导我们放下隔阂、融为一体,忘却忧虑与分歧。
其实,通过思考快乐与美学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获得快乐远比我们想象得简单。
幸福的人生也许远非我们自己想象中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先决条件、前提壁垒,也不是世俗层面成就堆砌下的拥挤人生。相反的,快乐是由生活的细节描摹而成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构成了记忆中关于快乐的实际体感。每个地点、人物、事物、活动,都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琐碎,而是承载着生命的美好意义的时光碎片。能悉心记录和体会这些点滴,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快乐。它关乎我们存在的意义,并不断塑造我们的美学感知,又何尝不是最需要参透的哲学?
因此,热情洋溢地生活吧!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